图片展示

【乡村振兴】革命老区平和长乐乡大力传承红色基因 创新绿色发展

作者:红途网 发表时间:2020-02-17 09:58:07 来源:红途网

革命老区平和长乐乡大力传承红色基因 创新绿色发展


游客参观平和暴动烈士纪念碑 罗龙海 摄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70年风华,70年巨变。伴随着新中国的发展,漳州大地日新月异,各项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百姓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同庆祖国华诞,不忘奋斗初心。从今日起,本报开辟《壮丽七十年奋斗新时代》栏目,刊发记者从火热发展一线发回的报道,充分反映全市各地攻坚克难、改革创新的奋斗历程和典型经验,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感,凝聚新时代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四月的长乐,春意盎然。

一片片榕叶,一簇簇堆叠,阳光之下,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繁茂的生命在颤动。

在长乐乡“古榕公园”的大榕树下,长乐客家山歌队队长罗燕军和10余名队友一起,身穿红军服装,正在表演《当兵就要当红军》的山歌节目,博得围观游客阵阵喝彩。

近年来,革命老区平和县长乐乡立足资源优势,突出红色旅游、休闲农业“两大主题”,打造“八闽第一枪”品牌,让“苏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革命老区焕发出新的活力。


红色文化是振兴“密码”


“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官长士兵都一样,没有人来压迫人……”客家山歌《当兵就要当红军》的调子高亢绵长,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红色元素。

长乐乡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重点老区乡。1928年3月8日,在此爆发的“平和暴动”,揭开了“福建农民自动夺取政权第一幕”、打响了“八闽革命第一枪”。这里距离平和县城64公里,地处闽粤交界,境内崇山峻岭,全乡辖有9个行政村,人口1.35万人。

“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长乐乡是一个经济欠发达乡镇、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镇。全乡有4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对象956人,贫困人口占比较高。”长乐乡党委书记涂来顺介绍说。

革命老区如何发展?依托什么进行撬动?长乐乡党员干部进行了认真的思索。“老区革命遗址众多,它们像珍珠般散落在这片红土地上。修缮革命遗址,发展红色旅游,助推乡村振兴。”扎根长乐18年的长乐乡乡长陈鹏举,对长乐这片红土地充满感情。

“一点一点整,一处一处修!”面对年久失修、破烂不堪的革命遗址,长乐乡党委、政府先后投入200多万元,重新修缮了平和暴动纪念馆、陈彩芹故居、南委电台旧址、罗明办公旧址、平和县革委会旧址、赤卫队指挥部等。同时,加强对周边环境的美化亮化,做到修缮一处,美化一处,让那些独具特色的红色遗址串点成线。平和县委组织部还在此创办了全省首家“红军党校”,为广大党员干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开辟了一个全新平台。

“革命遗址的修缮,红色旅游的开发,吸引成千上万游客前来瞻仰参观学习。去年,最忙时一天接待七个团。游客来自全国各地,北京、上海、广州等地都有,最远的来自新疆木垒县。”罗燕军不仅是客家山歌队队长,还是平和暴动纪念馆讲解员,他说:“游人增多了,虽说比较忙,但作为革命后代,将努力讲好先辈们的故事,把革命精神传承下去。”

红色资源的盘活,游客的增多,带动了长乐乡第三产业的发展。红军驿站、古榕饭店、古榕商铺等一家家住宿、餐饮、土特产商店陆续开张,群众的收入渠道不断拓展,生活蒸蒸日上。

长乐米粉是平和县的“十佳伴手礼”,因香味浓厚广受青睐。平和县春兴米粉的老板林振金经营米粉厂十几年了,他说:“近两年,游客逐步增加,来自漳州、厦门、泉州、汕头、潮州等地的游客一波又一波。人气旺带来好生意,去年一年我就卖27吨米粉。”

曾凡见是红军驿站的老板,之前在广东打工30年。得知家乡正开发红色旅游,去年和妻子一起回乡创业,把自家房子改造成驿站,经营起住宿餐饮业。“驿站共4层、24间客房,可同时接待200人用餐。我们还备有200多套红军服,租给需要体验的游客。”曾凡见告诉记者,“现在刚刚起步,再过几个月,高速公路通车后,来这里的游客还会更多,生意也会更好。”

“几年前,这里连个像样的饭店都没有。晚上10点多,肚子饿了,只能吃泡面。如今,‘走红军路’‘吃红军饭’的红色旅游成为长乐最亮丽的风景线。”长乐乡党委副书记林明达说道。据统计,2018年全年共接待游客4.52万人次,增长13.5%,带动当地经济收入252.5万元,增长15.1%。

“当前,我们正在打造‘一廊四区八节点’的生态安全水系项目。”林明达介绍说,该项目穿越长乐乡全境,在10多公里的梅潭河沿岸深度融入红色文化、客家民俗文化等特色,将红色景观与生态观光巧妙融合,让游人在游历红色景观的同时,感受山水野趣。


绿水青山成脱贫“靠山”


春日的午后,漫步梅潭河畔,水波荡漾,清澈见底,长长栈道沿着溪流蜿蜒至山林深处,古榕、古桥点缀岸边,鸭子、水牛漫步溪畔,长乐乡幽静、舒适的生活画面,让诸多游客流连忘返。

“回想起五十年前,我们这里的生活可没有这么惬意。”年近六旬的建南村村民罗景裕正在河边悠闲垂钓,回忆起年少时光,他一下打开了话匣子。老罗说,过去长乐乡是一个偏远贫穷小山村,老百姓大多往外跑,从事卖面包、做沙发、打石头等工作。他16岁就到广东、江西打石头,工作辛苦,赚不到几块钱。

“以前拼命打工都吃不好,现在生活可有奔头了。”老罗这话不无道理。如今,长乐乡党委、政府“精准把脉”,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绿水青山将越来越多的长乐人“引回家”。老罗不再外出打工,农忙时管理蜜柚,农闲时钓钓鱼,有时一天能钓到几十斤野生鲤鱼,小日子过得越来越滋润。

长乐乡的绿色生态,不仅像一个巨大的“绿肺”,给老百姓“吐纳”最新鲜的空气,提供充足的“营养”,还像一个“聚宝盆”,老百姓“靠山吃山”,发展林下经济,闯出一片新天地。

广福生态农业观光园负责人陈金养表示,做好林下文章,不砍树照样能致富。他们在千亩松树林下种植了“仙草”铁皮石斛、金银花、牛大力、百香果等,五年后每亩地每年有2000多元的利润。

“你看,这是生长了一年以上的铁皮石斛,最长能长到四五十厘米。”陈金养轻抚着自己培育的“仙草”告诉记者,他种植的铁皮石斛与市场里卖的不同,尽管价格不低,却还是经常脱销。他透露说,供不应求的“秘密”就在于,他种植的铁皮石斛完全“仿野生”,用药少,品质高,深受消费者喜爱。

“仙草”铁皮石斛的畅销只是长乐乡将生态“绿地”转化为百姓“红利”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长乐乡根据林地资源优势,确立了“林下种、林中养、林上采、林间游”的立体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在乐北村,160亩的巴戟天基地套种铁皮石斛;在建南村,175亩的辣木基地套种丹参;在乐北、秀山村,200亩的天然林建立红菇种植基地……

今年,长乐乡计划再投入400万元,整合145亩印度辣木种植观光园、160亩巴戟天中药材种植基地和270亩牛大力产业园三大中药材林下经济产业区,进行捆绑式发展,结合生态养生、旅游观光,同步在产业区配套建设林下户外拓展实践基地,打造集特色中药材扶贫产业发展、户外实践体验和接待服务为一体的具有整体带动脱贫发展的综合性产业项目,打造闽粤边区生态农业观光园示范基地。项目完成后,可增加3个项目所在村村财收入2万元以及带动19户贫困户增加收入5万元。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长乐乡发扬老区精神,积极构建“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通过免费赠送苗木、肥料,提供技术服务,让贫困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得租金,基地务工得报酬,入股入社得分红,承包基地得盈利的多元发展渠道,持续稳定增收。

脱贫户陈灯火向记者算了一笔账,他在基地杀菌施肥每天有一百多元工资,七十多亩地每年有几千元租金,平时还有基地免费给的果苗可以种植,收入来源可不少。截至目前,长乐乡利用“绿色发展”带动51户贫困户全部脱贫,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增加4个行政村村财收入均达到1.5万元以上,其中2个贫困村在2017年顺利摘帽。

生态“颜值”变经济“产值”,绿水青山成脱贫“靠山”。在长乐乡,一则则“绿色的故事”在静静诉说,一颗颗“林下的种子”正遍地开花。传承红色基因,创新绿色发展,正为革命老区的振兴注入新动能。(记者 陈益雄 邱丹燕 廖瑜婷 见习记者 张江璐)




文章推荐

 

 

    首  页     |   八闽第一枪    |    红色记忆   |    长乐动态

红色教育    |    客家 民俗     |    绿色生态   |    联系我们

    电话:0596-5500166

    网址www.changle1928.cn

    地址: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长乐乡

图片展示

普华立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4115号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